土法上马铸辉煌:“三线建设”中的桂林砂轮厂
1966年,全国上下都在热火朝天地搞“三线建设”,桂林砂轮厂就在这股浪潮里扎下了根。市里大手一挥,从桂林益民竹器社调了几十名工人,让这群拿惯了竹刀竹篾的手转行去烧窑,摆弄机器,这跨度可不小。
刚建厂时,简直是“家徒四壁”——没设备、没资金、没技术、没图纸,连个像样的厂房都没有。摆在面前就两条路,要么伸手向上级要资源,要么自己动手闯出路。厂领导小组一合计拍板:发扬“穷棒子精神”,自力更生,土法上马!
要做砂轮,头一件事就是建倒焰窑。工人们二话不说,跑到其他厂子学习经验;没有砌窑图纸,就蹲在地上用树枝画草图;耐火砖不够,大家到处打听,从各个角落搜罗来旧砖;没有厂房,直接在漓江边的草地上搭起竹棚当车间。为了尽快做出砂轮,很多人连续干七天七夜都不休息。就这样日夜赶工,半个月后,第一座试验倒焰窑终于建成了。
窑建好后,工人们又用土办法压出砂轮开始试烧。可试一次,失败一次,连着十几次都没成功,火上不来,炉温也提不上去。外头有人冷嘲热讽:“一群破竹篾的还想搞砂轮,真是异想天开!”但他们憋着一股气,越挫越勇,反复研究改进。不到半个月,第一窑合格的砂轮“新鲜出炉”,直接把那些看笑话的人堵得没话说。
到了1967年,为了实现批量生产,得建更大的窑。当时有人觉得已经是国营厂了,再用旧材料建窑太寒碜,不如请专业团队设计。人家一算账,建一座带烟囱的倒焰窑,少说要六七万。工人们一听就急眼了:“没钱?咱自己干!”说干就干,他们跑到原炼焦厂,把人家废弃的炉子拆了,运回大批耐火砖,一块块加工成砌窑用的异形砖。愣是没花一分钱买新砖,接连建起了三座能烧好几吨砂轮的大窑,为国家省下一大笔钱。
窑的问题解决了,新的麻烦又来。厂里就两台从竹器社带来的老虎钳,拌料、成型、精加工全靠手工,累得腰酸背痛不说,效率还低得要命。有人直摇头:“就这俩破钳子,能搞出啥?”关键时刻,全厂人拧成一股绳,跑到兄弟厂取经。没零件就找报废零件加工,车床脚用水泥墩代替,东拼西凑造出六台专用车床,解决了精加工难题。
到了检验环节,又卡壳了。强度回转机转速快、体积大,有人想等上级调拨,有人却不服气:“咱自己造!”于是,大伙一合计,当即决定:用蚂蚁啃骨头的劲头,再硬也能啃出个窟窿!
造这机器得用十毫米厚的铁板做弧形外壳,厂里没有卷板机,大伙架起炭火,把铁板烧得通红,抡起大锤一点点敲出弧形。试机时机器发热,他们就守在旁边,边观察边改进。就这样,自制的“土机器”慢慢完善,解决了质量检验的大问题!
那几年,工人们靠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,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,搞出了一项又一项技术革新,把厂子从手工小作坊变成了半机械化工厂。生产的砂轮、磨具等产品,不仅满足了本地需求,也为桂林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。
现在回想起来,那些在竹棚里熬夜画图的晚上,那些抡大锤敲铁板的日子,那些用土办法创造奇迹的岁月,永远刻在了老一辈工人的心里,成了他们最骄傲的青春记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