承载记忆的桂林梳篦
近日,为了收集桂林梳篦有关素材,在桂林人论坛大哥“龙井女”的带领下,我们来到灵川大面圩走访当地老人,听他们讲述桂林梳篦的历史板路。我们来到陈师傅老人家里,“龙井女”大哥说他和陈师傅曾经在灵川工艺竹篦厂做过梳篦,那时候的梳篦可红火了。在这个小屋里,他们共同分享着过去的回忆,感受着岁月的流转和变迁。
拜访陈师傅讲述梳篦往事
陈师傅和“龙井女”大哥在分享回忆
据陈师傅回忆,他们的父辈们十四五岁就去桂林学徒,1954年灵川手工业联合社在大面圩建厂,包含有木器,铁器,梳篦等多个小厂。1984年改制分厂,多个小厂独立自主,竹篦厂改名为灵川县工艺美术竹篦厂,带动了这里的村民就业,梳篦等产品销售国内外。1992年,该厂荣获广西外经贸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企业。
“龙井女”大哥也回忆,最让他难忘的是厂里效益好的时候到年关杀猪和分木炭。那时候,他们会选出一头肥壮的猪将其宰杀,大家吃上美味可口的猪肉。厂会提前准备好足够的木炭分配给大家,这样即使在寒冷的冬天,每个家庭也能有温暖的火炉。这不仅仅是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,也是感谢这一年来大家为工厂的辛勤付出做出了成绩。
在陶师傅家里观赏梳篦
这把古香古色的梳篦60岁了
我们拜访陶师傅,得知我们的来意,他把家里的一些梳篦拿了出来,一把把精美的梳篦吸引了我们的目光。这些梳篦的设计既传统又现代,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。每一把梳篦雕刻着不同的图案,仿佛在讲述着美丽的传说。据陶师傅回忆,当年他们坚守着自己的岗位,用自己的双手守护着这份传统的技艺。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生计,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执着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当我看到这些梳篦时,不禁会为这份坚持和热爱而感动。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把梳篦,更是一个关于匠心和传承的故事。
七八十年代的梳篦韵味犹存(半成品)
八九十年代梳篦上的桂林山水景观
梳篦,这个看似简单的物品,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良的工艺技术。据悉,梳篦工序有煮胚、晒梁、烘胚、敲胚、漆梁、平底、创槽、嵌篦钻头、整篦、开齿、刷篦等多道工序,制作后在篦梁上雕刻山水花鸟虫兽等题材,通过他们的双手,让每一把梳篦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。它们不再是简单的木材,而是变成了能够梳理人们思绪,美化生活的工具。
梳篦传统工序图 (“龙井女”大哥提供)
为了让我了解梳篦的传统工序,以及作为资料参考,“龙井女”大哥特别用心编写了梳篦工序图。在欣赏了这几张精心绘制的梳篦工序图之后,我深感震撼。每一张工序图案仿佛是一扇窗,透过它们,我得以窥见那传统而悠久的梳篦手工艺世界。太有心了,在这里非常感谢“龙井女”大哥的支持和帮助。
沉寂在历史记忆里的梳篦
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的变化,就像许多老工厂的命运一样,灵川县工艺美术竹篦厂也没有逃过时代的洪流,最终停产成为了一段历史记忆。如今,留下的桂林梳篦曾经作为传统手工艺品仍为我们所怀念,这不仅仅是一件产品,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。